必一运动重庆全力推动好房子、好乡村、好家园建设

  必一运动官网进入4月,巴渝大地春意更浓。漫步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,一栋栋清爽、整洁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。田间地头、村落院坝,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。

  时间回到十年前。那时的中益乡山高坡陡、土地贫瘠,村民靠种红薯、玉米、洋芋维生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
  为改变落后面貌,市住房城乡建委在中益乡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帮扶工作。改造危房670户,完成人居环境整治1362户,指导该乡坪坝村成功申报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必一运动,投入专项资金打造“蜜蜂养身谷大美乡村市级示范片”……随着一个个精准帮扶措施实施,中益乡实现由“负”到“富”的变迁,活力满满的乡村每年吸引近20万人次“打卡”。

  旧貌换新颜不仅是中益乡。近年来,重庆以打造巴渝和美乡村为抓手,全力推动好房子、好乡村、好家园建设,不少地方生态美、产业优、百姓富,一幅幅新时代的“富春山居图”徐徐展开。

  最近,垫江县澄溪镇高兴村村民陶淑华的家中,“看稀奇”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,他们摸摸墙面、敲敲声响,对这栋“积木搭起来”的房子充满了好奇。

  陶淑华的老宅年久失修,原打算重建传统砖混房屋,听说可以修装配式农房后,她改变了主意。“我家的装配式‘别墅’花两三个月就建好了,看起来漂亮,住起来舒服,大家都很羡慕。”她说必一运动。

  如今,垫江已有30多户村民开工建设装配式农房。在潼南、巴南、垫江、荣昌、长寿等地,装配式农房也受到村民青睐,多栋房屋在设计或建设中。

  除了探索现代宜居农房建设路径外,重庆还持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,让古村不变味,乡愁有“乡”可寻。

  去年,涪陵区武陵山乡角帮寨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为留住角帮寨村的形和魂,武陵山乡党委、政府对全村传统民居进行“体检”。按安居、宜居、乐居三种类型进行保护修缮,注重利用保存较好的木料、石料,并优先使用本地材料。此外,该村还实施了环境整治、道路改造必一运动、雨污管网建设等“手术”,使得人居环境焕然一新,古村落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焕发新的活力。

  像角帮寨村一样,重庆在对200多个传统村落实施挂牌保护的过程中坚持“修缮+微改”,不仅保留小青瓦、花格窗、穿斗枋等原生建筑特色,还盘活夯土房、吊脚楼、三合院等闲置民居。为培育更多让历史文化瑰宝“传下来”“活下来”的能工巧匠,市住房城乡建委还培训乡村建设工匠1.3万人、巴渝传统建筑工匠770名,发掘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44名。

  截至目前,全市建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42个,成功申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县4个,重庆传统建筑工匠培育机制经验等7条经验被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清单。

  为打造更多有温度的好房子,重庆持续加强农房建设安全管理。截至目前,全市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13.24万户,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15.73万户,整治提升农村旧房22.8万户;启动编制《重庆市农房设计技术导则》《重庆市新建农房施工技术导则》等,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巴渝民居设计方案供村民选用;还开展“渝悦·农房智管”应用开发,推动农房建设管理搭上数字化转型列车。

  层层叠叠的小麦梯田,整洁宽敞的乡间小道,错落有致的庭院小景……走进大渡口区金鳌田园——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,充满野趣的农家风光让人眼前一亮。

  “如今的金鳌田园,基本实现‘步步是美景、处处能打卡’。”金鳌村村支部书记刘欢介绍,2022年10月,村里开起第一家农家乐,短短半年就实现营收超过30万元,带动全村十多户村民开办农家乐。不仅如此,该村还打造植物扎染工坊、亲子研学小院、非遗展示小院等互动式体验场所,通过建设村民食堂、规范经营性物业收入等方式拓宽创收路径,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0万元。

  “宜居宜业,‘塑形’当先;和美乡村,‘铸魂’为要。”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推动川渝两地“高品质生活宜居地”建设,重庆市和四川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“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”建设,计划“十四五”时期重点建成100个省市级“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”。

  “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”建设以农房为原点、院落为单元、村落独特的资源为支撑,建设具有地域特点、民族特色、时代特征,且充满烟火气息、乡愁记忆的高品质农房、高颜值院落、高价值村落。截至目前,全市首批14个“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”全部建成,第二批15个“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”项目基本完工。

  加快推动乡村建设从“一处美”向“一片美”转变,重庆还加强规划设计,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统一乡村建筑形态、外观色彩等,形成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巴渝村景。统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,创建“美丽庭院”8.9万个,建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50个。随着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村庄数量增加,美丽环境逐渐向“美丽经济”转变。

  和美乡村建设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,而是多方参与的“大合唱”。百镇引领、千村示范、万院和美、全域振兴,成为重庆加快“巴渝风、山城韵、乡愁味”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主旋律。

  走进荣昌区河包镇经堂村必一运动,恬静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曾经长满杂草的路边绿荫葱葱,昔日满地散落柴火的院子变得美观整洁。

  这里发生的蝶变,源于荣昌在美丽庭院建设中采取政府主导、村民参与的模式进行共建必一运动,村民负责功能房整治、院坝平整和环境维护,政府负责入户道路、院坝景观小品及周边绿化。对此,村民陈启全感慨地说:“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,是政府和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。”

  获得村民点赞的不仅是经堂村。近年来,重庆以党建为统领,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、由农民来建,在建设中践行“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”机制,引导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,形成从“点上突破”到“面上推广”的格局,共同打造让村民认可的“好家园”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重庆坚持将“设计下乡”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,推动规划师、建筑师、工程师和艺术家走进乡村“问诊把脉”,助力乡村振兴。

  自2018年启动设计下乡工作以来,截至目前,全市已设立设计下乡工作室37个,引导下乡服务2万人次。在去年底住建部印发《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(第二批)》中,重庆因举办“巴山渝水·美丽村居”设计大赛,积极开展优秀设计评选受到肯定。

  凝聚和美乡村建设的合力,重庆还以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为重点,实施“一深化三提升”项目267个;推动112个市级中心镇全部建成“561工程”项目,成为带动周边的区县域次中心;通过特色镇兴产业,35个市级特色小城镇实施“两加强三完善”项目432个。随着更多乡镇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、创新创业新热土,全市乡村振兴的动能更加澎湃,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进一步增强。